发布日期:2021-07-02 16:49:46 阅读次数:1579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叮嘱云南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在昆明的第一个考察点是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站在滇池畔远眺青山绿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嘱咐云南和昆明持续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党中央牵挂在心。昆明牢记嘱托、肩负使命,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交出了一份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答卷: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100%;纳入国考(省考)的2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100%达标;滇池全湖水质连续三年保持IV类;森林覆盖率达52.62%……继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之后,目前昆明市正全面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用创建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变成市民可感可享的生态福利。
隔三差五,蓝天白云、鲜花盛开的昆明美景图便会登上各社交平台的热搜,让人向往。
保护“昆明蓝”,是昆明在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明确的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1986年,云南省第一座焦化制气企业——大板桥焦化制气厂建成,燃煤大规模退出历史舞台;1998年9月,昆明二环路以内彻底停用燃煤;2017年4月,实现全城置换天然气;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改变能源结构,打开了昆明治污的突破口。
以人为本、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把昆明污染防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昆明先后修订和制定《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多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环保警察”“环保法庭”,运用行政和司法手段对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查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也不断出现。过去的燃煤烧柴、工业排放对空气的影响得到遏制,但城市发展带来的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污染问题,以及臭氧污染、外源污染等问题又成为影响昆明空气质量重要因素。针对扬尘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形成联动,督促工地严格遵守裸露土地100%覆盖等“六个百分百”规定,并于今年初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把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公开曝光。《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今年3月1日正式印发,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污染防治等写进条例,并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大气污染问题。针对臭氧污染防控,市生态环境局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环境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臭氧来源解析研究,预计今年内完成课题研究。
自昆明市有空气质量相关监测数据以来,从2004年到2020年,昆明市总体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不断向好,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达到100%。
到湿地公园游玩、到滇池边看落日、到阳宗海拍照……如今已成为昆明人喜爱的休闲方式。一池池碧水,为城市增添了灵动。
20世纪90年代,滇池水质迅速恶化,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在春城打响。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5个“五年计划”都将滇池纳入全国重点流域治理规划,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越来越大。
“十三五”期间,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Ⅳ类,2018年、2019年、2020年滇池水质均达到Ⅳ类。
以滇池保护治理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昆明严格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以滇池治理、长江流域(昆明段)大保护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纳入国考(省考)的2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实现全部达标,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湿地面积逐年增加,全市湿地面积达到90.68万亩。
饮水思源,昆明市抓好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工作,“一库一策”,因库施策,每个水源地都编制水源地保护规划、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方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强化民生保障;开展分级画界工作,调整水源地产业结构,推进治污截污工程;开展水源地植树造林、湿地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多措并举恢复生态。2020年,全市2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除柴河水库因蓄水不足未供水外,其余21个水源地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
“中国将于明年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我欢迎大家明年聚首美丽的春城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向世界发出“春城之邀”。
“春城之邀”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到昆明。昆明生物多样性“家底”雄厚:有9个植被类型,20个植被亚型,56个群系,118个群丛,分别占云南的75%、59%、33%、56%,生物多样性状况总体为“物种较丰富,生态系统类型较多,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高度丰富”。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昆明成为COP15承办地的“先天优势”;而严格的保护措施,则为昆明赢得机遇提供了“后天条件”。近年来,昆明市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工作,在自然保护区累计建立、布设边界和功能分区界桩(碑)1577个。全市3个市属自然保护区均已初步实现重点区域和点位全天候适时电子监测网络覆盖。
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牵头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富民枳这种原本在地球上已野生灭绝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栽培育苗,现已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滇池环湖湿地建设,为滇池构建了一道生态屏障。滇池湖滨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已在滇池消失多年的鸟类、鱼类又重新出现。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
“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绿色版图”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增长8%,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的保护地14个,主要保护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次监测到林麝、白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观察到的鸟类比保护区设立前多62种。
天蓝、地绿、水清的背后,是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抓铁有痕的环保铁军在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昆明市把环保执法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出台《环境监察工作手册》《污染源分级分类监督管理办法》等措施,建立案件审查、法制审查等制度,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严格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制度,加强污染源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日常环境监管。仅2020年,全市就检查重点、特殊监督对象及一般污染源、其他执法事项3000余次,完成1082件环境违法案件的行政处罚工作,累计罚款金额8002万元。自“长江禁渔”开展以来,全市共办理10余起相关刑事案件,办理20余起行政案件。
今年来,市生态环境局继续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排查环境隐患,于1月10日启动“绿剑-2021”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逐一对各县(市)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力争实现风险隐患大排查、执法监管全覆盖、环境监管大起底,同时通过专项行动提升环保执法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昆明环保铁军。截至目前,市生态环境局已完成四批专项行动,排查出问题2600余个,涉嫌环境违法累计立案507件。
日常监管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常规“体检”,中央、省环保督察则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度“问诊”。昆明市直面问题、强化整改,建立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机制,开展了两轮市级监督检查。认真抓好2016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完成云南省环保督察反馈的72个问题及重要环保专项督察东川金沙江尾矿库反馈的28个问题整改。
今年4月6日,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开展工作,昆明市全力配合督察工作,对每一件举报投诉问题按照“每天一梳理、每天一交办”的原则及时转交办理。5月6日,中央督察组进驻督察结束,昆明市整改力度不减,市委、市政府对后续整改工作提出要求:“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噪声、垃圾处理、毁林及违规开采开发、餐饮油烟噪声扰民、建筑施工扬尘噪声等突出问题,要积极推进整改,以问题整改的实际成效回应关切、取信于民。”截至目前,各投诉件能立行立改的均已整改完毕,其余投诉正按整改方案持续推进中。
下一步,昆明市将继续抓好各级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同时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执法建设,提高执法效能,以强有力的执法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
来源:昆明日报、昆明市生态环境局
下一篇:云南:绘就绿意盎然的“诗和远方”